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其是为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而设立的纪念日。
作为走在全民生态保护第一线的中国绿化基金会,也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共绘美丽中国画卷。其于2018年发起的“雪豹守护行动”不仅在改善雪豹种群生存状态,促进高寒山地生态系统的维护方面作出了贡献,也为公众了解雪豹提供了渠道和信息。尤其是项目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影像资料,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到,一起见证生态环境和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但一台红外相机从架设到影像资料的搜集完毕到达网友们手中,需要经历哪些流程呢?笔者这次跟随中国绿化基金会雪豹守护行动项目组,给大家来个大起底。
第一步,确定调查区域,取得外业调查许可
这是项目开展的大前提,也涉及到地区安全、生物数据安全等问题,必须合法合规地开展调查。中国绿化基金会雪豹守护行动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具体实施的项目,在这一点上毋庸置疑。
笔者跟随项目组,第一次来到了位于西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参与项目外业调查座谈会,了解本次外业调查的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基本情况,对接当地管理局,方便深入项目地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调查的前提,是确定调查范围;调查任务,是围绕雪豹、环境和人三方面展开。具体而言,就是要搞清楚雪豹在哪儿、数量有多少、雪豹吃什么、吃得好不好、有没有人来打扰等一系列问题。
座谈会现场
第二步,开展外业工作,投入人力实地实线调研
带着各种问题,笔者跟着项目团队经过近一天的车程,终于到达本次项目团队要开展外业调查的社区。基于雪豹分布在海拔高、路程远、气候恶劣的地方,在这里完成外业调查任务并非易事,项目组成员是在当地林业系统工作的管护员带领下,深入荒无人烟之地开展外业工作。
项目组外业工作
因为雪豹分布的特殊性,项目主要以“相机抓拍”为主要手段,以“徒步调查”配合辅助。每次外业调查,主要是专家团队成员根据雪豹生活习性,在区域内实地勘查,预估雪豹容易出没的地点,探讨架设红外相机的架设位置,一般放置在刨坑、标记点、鞍部、山脊小路、山谷小路等附近,以最大限度地捕捉雪豹。
调查途中遇到一群岩羊
以此根据实际调研的路径设计相机架设方案,方案还要考虑当地可培训的巡护员人数,也要根据红外机的电池寿命,安排好管护员至少要完成外业工作,包括红外相机安装时,及时更换电池和内存卡等,如此才能收获雪豹珍贵的调查影像资料。
第三步,培训巡护员使用红外相机,形成监测主力军
外业调查工作结束后,笔者参加了雪豹守护行动项目组组织的红外相机培训课,培训课再次对项目一线的管护员再次开展红外相机布设的培训工作。
培训课上,项目组老师向参与人员分享了项目近段时间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成果,并且针对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画面提出了优缺点和改进方式,特别是布设红外相机的位点,以及详细的使用安装取卡等事项。不断与一线管护员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只为项目后续开展积累经验。
项目非常核心的工作其实是当地林业管护人员完成的,这批受过培训的管护人员主要负责野外红外相机布设和后期维护工作,需要他们对于红外相机的操作使用和野外布设和选点的技巧灵活掌握。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影像
第四步,主导数据回收,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建立雪豹数据管理系统
项目管护员采集了一线收集的数据后,由项目组工作人员进行数据标定。此刻,读取每张卡片的数据信息的过程就像“开盲盒”,当我们在镜头中发现珍贵的雪豹画面时,往往能让我们兴奋不已。
项目组工作人员进行数据标定
随后,项目专家人员会利用这些影像资料获得各种研究信息,他们也会根据红外相机控制半径和红外相机识别个体数,分层估算调查范围内的雪豹分布区域面积及个体数量等。
此刻,才意味着被拍摄到的雪豹,上了正式“户口”。这些正式“原住民”的影像也才能真正作为反馈内容到达网友们手中。保护雪豹等珍稀物种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全民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