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台湾周”十五年 搭建渝台交流大平台_中国公益资讯网
自定内容
“重庆·台湾周”十五年 搭建渝台交流大平台
编辑:小益   发布于:2023年9月11日    文字:【】【】【

今年,“重庆·台湾周”15岁了。

回首2009年5月由国务院台办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重庆·台湾周”,渝台交流的盛况仍历历在目。

正是因为这项品牌活动,打开了又一扇两岸交流合作之窗,充分展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

15年来,“重庆·台湾周”搭建起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渝台交流平台,为推动渝台经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亲情福祉、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发挥了积极而又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成为两岸重要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和渝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台企台商跨海而来,在重庆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扎根重庆,创业就业成就自己,开启渝台合作的新篇章……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时代主题

“重庆·台湾周”自2009年举办以来,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紧贴时代发展背景脉络,确定了丰富多彩、重点突出的活动主题。

2009年主题:交流 合作 发展 双赢

2017年主题:扩大两岸交流合作 实现渝台互惠互利

2023年主题:共享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

细数历年来的主题,不难发现,紧贴时代脉搏,凸显时代主题一直是“重庆·台湾周”的主旋律。

早期,以促进两岸交流、深化渝台合作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找寻先辈足迹、追忆抗战历史为基础,推开了渝台交流交往大门;中期,紧扣“一带一路”和重庆发展战略,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以互利互惠、共创共享为纽带,大力吸引台资台商来渝投资发展;近年来,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突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发挥重庆体制、区位、生态、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了“重庆·台湾周”顺应时代大势、推动渝台融合发展的品牌特色。

黄光志是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上个世纪末,黄光志的父亲只身来到重庆,创立了台湾年代厨卫,以制造销售燃气具起家。2003年,黄光志来到重庆子承父业,一晃已有20年了。

“我参加过多届‘重庆·台湾周’活动,明显感觉到每年的主题是顺应时代变化的,这是‘重庆·台湾周’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台商台企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光志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年来,活动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参加,为两岸青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来到重庆20年,黄光志不仅亲身感受到企业的迅猛发展,也目睹了重庆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黄光志将家安在了重庆,每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生活在大陆,两个孩子也都在重庆上了学。

参与广泛,备受关注

累计邀请岛内知名人士70余名、吸引超过1.4万名两岸各界嘉宾以不同形式参加;促成渝台两地116个基层组织缔结友好;组织4000余名台湾青少年参与交流。

透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重庆·台湾周”在两岸的影响力。

通过深化基层交流、推动经贸合作、增进人文交往,“重庆·台湾周”引发了广泛的辐射效应,从渝台交流互往拓展到党际、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先后邀请了众多岛内知名人士和重要工商团体来渝交流访问,搭建了两岸各界交往的互动平台。

同时,大力开展海峡两岸岳飞文化夏令营、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龙耀宝岛”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持续举办两岸青少年成渝双城研学营、智博会青少年专利孵化展、渝台青少年体育交流等“教育”交流品牌活动;深化“魅力重庆·壮丽三峡——渝台基层交流”、两岸婚姻家庭川渝行等“基层”交流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两岸融合发展(重庆)论坛等“学术”交流品牌活动,加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促进渝台交流活动社会化、基层化、民间化,持续巩固拓展渝台交流热络局面。

热络的交流局面也为重庆赢得了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台商将目光投向山城。

一个人需要多久才会爱上重庆?

对台商周建福而言,大概是3个月时间。

“从把重庆纳入投资地,到最后签署投资协议,中间只有3个月时间。”2010年,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落户重庆,公司总经理周建福也来到了这座充满无限生机的城市。

在周建福看来,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在这里交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蕴含着无限商机。

也正如周建福所预想的一样,在重庆的这些年,台晶电子发展势头迅猛,综合盈利增幅年均23%左右,也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企业。

成果丰硕,助推发展

从2009年的第一届“重庆·台湾周”至今,连续14届,李文勋没有落下一场。

这位1989年到重庆考察后,就投资160万美元建了一座热水器厂的台商,是最早到重庆投资的台商之一,也是“重庆·台湾周”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

30多年来,李文勋不仅努力经营企业,还通过“重庆·台湾周”,积极参与推动台资企业在重庆聚集,将深沉的感情倾注在“第二故乡”。

“‘重庆·台湾周’举办了14届,如今两地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共同利益的基础更加牢固了。”李文勋表示。

据统计,14届活动,累计签约项目179个,签约金额约1400亿元,涵盖电子信息及软件研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众多知名台企来渝投资发展,形成“整机+零部件”一体化加工贸易格局,为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在渝台企累计突破2000家,渝台贸易额达到625.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集聚笔电配套企业860余家,其中台资企业160余家,占比达18.6%,构建起符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产业经济,成为以台资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重庆笔电年产量达7411.2万台,占全球比重约39%,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出口5545.3万台,货值1774.7亿元,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33.8%,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市委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渝台大交流格局已经逐步形成,接下来将持续深化基层交流、经贸合作、人文交往,聚力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胞筑梦向往地,奋力推动全市对台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庆贡献。

首席记者 周尤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中国公益资讯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