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华龙网记者 林楠 摄
华龙网讯(记者 林楠 实习生 常涵笑)今(18)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司法衔接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把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放在全市大局中谋划推进,全面兑现了年初议定的9项重点任务,多跨协同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大格局基本形成。
联合挂牌督办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落实衔接制度、健全协作机制、深化联动合作”等3项具体措施,按季度细化工作计划,并纳入《关于全面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的行动方案》,高质效推进行刑衔接工作。
截至目前,截至12月15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作出行政处罚1158件,罚款金额8325.17万元,发布典型案例30批179件,筛查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76件。特别聚焦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国家三部委联合组织的“两打”专项行动上取得明显成效,查处危废和自动监测领域刑事案件分别达31件、12件,同比翻一番,查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64件,2起案件纳入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有力打击和震慑了相关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内外协作 构建多元共治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有效机制的建立,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司法衔接的前提。
据介绍,2023年,公检法司环5部门联合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联动执法等10项制度,规范案件移送、受理、监督等程序,建立线索发现、信息共享、联合防控等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在构建多元共治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上也迈出新步伐。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围绕鉴定检测、案件侦办、生态损害赔偿全覆盖、审判行政复议应诉等重点内容,先后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和泸州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合调研,开创川渝生态环境保护行刑衔接和深度协作新局面。市高法院与四川高院联合发布环境资源典型案例,共同推进川渝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一体保护。
实施专案推进 切实提高案件侦办效率
在多元共治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下,重庆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部门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实施专案推进、联合会商、提级查办,有效解决办案程序、调查处理、证据收集等方面难点问题,切实提高案件侦办效率。
如全市首例的虚假环评文件案——“5.17”某环评公司环评报告造假案,公安、生态环境2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案组,抽丝剥茧、深挖细查,初步查明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份,涉案环评近10万份,涉案金额30多亿元,重庆范围涉案问题环评112份,已对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