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2023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华龙网首席 记者 李文科 摄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作《河江文明:中华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长江与黄河的交相辉映》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华龙网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王震中表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学术界一般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当时,国际学术界在列举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史,一般把古埃及文明称为“尼罗河文明”,把西亚苏美尔文明称为“两河流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把古印度文明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
20世纪70年代,日本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著名学者伊藤道治教授提出,中国文明应该是“河江文明”,这里的“河”指黄河,“江”指长江。应该说,“河江文明”的提出,更符合历史实际。
王震中将中国文明形成及其早期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12000—6000年前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6000—5000年前的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5000—4000年前的都邑国家形态;4000—公元前770年的夏商西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
其中,长江与黄河在距今5000—4000年前,诞生了文明社会和早期国家。比如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5000—4300年),以及长江中游的屈家岭一石家河文明。
王震中介绍,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遗址,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内城120万平方米,加上外郭城,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的城。
城内发现大型祭祀遗址、大量精美玉器、大批量生产的红陶杯等。此外,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的谭家岭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规格较高,墙体厚度在1.2米,初步推断为宫殿式建筑。
而黄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也发现有多座4000多年前的都城遗址,例如陕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等。
“对比距今10000至4000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我们发现,这两大流域新石器文化和文明因素交相辉映,有的时候长江流域表现更加突出。”王震中表示,例如,在长江流域发现有120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的水稻,而黄河流域则至今尚未发现10000年前的小米黄米等农作物。
再如,浙江杭州余杭莫角山良渚古城所代表的5000年前的文明社会和国家,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都邑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都城,都在距今4300年以内,要比良渚古城晚得多。
“所以,我们说,中华文明在其起源和形成阶段,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并行发展的。”王震中表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源的,长江和黄河是并存的两大舞台。如果用大江大河来表述中华文明,则可以称之为“河江文明”。
华龙网记者 董进 田韵沁 梁浩楠 吴礼霜/文